吾道西行——西北师范大学“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重走西迁路

发布者:刘文荣发布时间:2019-08-29浏览次数:1471

今年是西北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暨西迁办学的第80年,八十年前,第一任校长李蒸带领着师生们从沦陷区颠沛流离、辗转陕南、跋涉千里、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我们永远不能忘却。2019713日—720日,西北师范大学由离退休教师和学生等共计15名师生组成的“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从兰州市出发,带着对历史的感恩与崇敬,重走西迁路,实地探寻了那一段光辉艰巨的岁月历程,寻找西迁故事,传承那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西迁精神。

  713日早上7点,在纪念西北师大从西安迁至兰州的这一历史壮举和象征莘莘学子学业成功的师大正门前,西北师范大学“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举行了出征仪式。出征仪式上,离退休职工党委负责人提出了对此次寻访团社会实践的期待和要求:西迁精神是我们每个师大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此次重走西迁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追寻前辈脚印,切实感受这份家国精神和教育大爱,同时也希望我们年轻一辈人与老一辈教师在此次路途中互帮互助、互相关怀,共同携手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那份不朽的“西迁精神”。

     寻访团沿着当年师生西迁的路线开始逐点寻访。首站抵达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

1938316日晚,日寇逼近黄河,轰炸西安。当时的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与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等西安临时大学的领导开始带领师生乘火车出发,次日抵达宝鸡,开始了漫长的徒步翻越秦岭的行军。他们从宝鸡进入秦岭,经过黄牛铺、草凉驿、褒城等地行军半个月。19383月底到达勉县的褒城,后经与地方当局商洽,学校在城固、南镇、沔县三县的六个地方安置下来,不久即恢复上课。而八十年后,西北师范大学“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一行人再次踏上这段路途,寻访团的老师感慨地说,重走西迁路,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无需再用脚去跋山涉水了,作为后来人,我们就把西迁那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投入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中,就是对西迁精神的最好传承。

  714日重访西迁途中遭遇土匪打劫的地方——马道,并参观了西迁时因校舍未定师生停留数日的褒城、以及坐落在汉中的古汉台博物馆。如今的马道村人民生活安详自在,索桥栈道上还流传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佳话,而今天寻访团的师生们带着对那段历史的缅怀,沿着古栈道仍然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望着脚下湍急的流水和不远处险峻的群山,老师对着寻访团的学生们感慨道:《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教育救国,良师兴国,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也是西北联大的后裔,更要以教育为己任,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我们如今的办学条件是当年那辈人吃了无数苦才换来的,所以更要学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教育。

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路旁是万尺深的山涧,脚下是潺潺的流水声,追忆八十年前李蒸院长带着师生徒步翻越秦岭的途中露宿破庙的晚上,半夜遭遇土匪打劫的无畏、跋涉行军时高昂的意志,此刻的秦岭大地上,西迁的战歌仿佛还在耳畔响彻着……

  

1938316日,西安临大南迁汉中,开始了这次“徒步的长征”。4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西安临时大学改称西北联合大学,联大及其后继院校在此办学八年之久。千年来,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曾孕育出无数圣贤名士,而联大时期,李蒸、徐诵明、张伯声、黎锦熙等一大批教授先后来到这里,不畏艰苦、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出了九千多名英才。

今天的汉中古汉台博物馆内陈列着西北联大南迁汉中之后的一些物件,包括学生社团合影、校级报刊杂志及当时的师生日常剪影等相关遗存,“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的师生们对这些历史印记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与研究,也为当时西北联大南迁汉中后办学条件之艰苦深深触动。“公诚勤朴”的校训深刻地传达着西北联大教育家对西北这片土地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教育的火种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播撒,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715日,西北师范大学“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在城固县教体局领导及城固二中蒋茂校长的陪同下,在城固二中校史馆缅怀了西北联大教育学院的师生们在城固办学的光荣历史,同时还参观了当年西北联大时期师生共同栽种的柏树、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校大学生自行车寻访活动纪念碑、见证了城固二中发展变迁的棠棣树,在这些带有传承意义的鲜活历史面前,寻访团的师生们再次重温了抗战烽火中从古都一路西迁的办学历史,深刻感受了教育先辈“爱国担当、扎根西北、忠诚奉献、自强不息”的“西迁精神”。

 操场边的棠梨树下,曾参与到第一次校史整理工作的衡均老师为大家描绘了当年的学生们在大树旁边的“科学馆”内听讲座学习的盛况。面对如今的硕果累累,师生们不禁感叹:“这是教育人的教育情怀结下的累累果实!”朱东生老师感慨地说:“手捧当年的棠梨树,不由得想起先辈们不畏艰险、一心救国、扎根教育、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西北的付出和激情,而正是这份情怀和坚守成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

  寻访团在城固二中举行了“西迁精神·薪火相传”主题座谈研讨会和联谊活动。座谈会上,两校师生及老校友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而在联谊活动中,两校师生节目精彩纷呈,独唱《祖国,慈祥的母亲》、《甘肃老家》、舞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诗朗诵《师大,一路走来》、小合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生校歌联唱等,演出过程中,两校师生进一步深刻地领悟到了“西迁精神”的可贵。两校学生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让西迁精神指引自己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位于城固县城南12公里处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还有一座残存的天主教堂和古路坝小学,它曾是当年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联大附中的校园。715日下午,寻访团再访这个曾培养出了13000多名本科生、25位两院院士的教学圣地,带领我们参观的教体局领导老师介绍说,古路坝当时曾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中国文化“三大坝”,较之其他两地,华西坝被称为“天堂”,沙坪坝被称为“人间”,而古路坝却被戏称为“地狱”,其生活、学习条件是最为艰苦的。伴着细雨,寻访团一路山路辗转抵达这个曾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的文化宝地,屋舍早已破烂不堪,跟随着城固县教体局领导的脚步和讲解介绍,仿佛往日琅琅的读书声还萦绕耳畔,诵经声早已被读书声代替,这里成了唤醒民众、启迪智慧、追求真理、知识救国的所在,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几天的行程里,寻访团师生收获颇丰,衡均老师题下《蝶恋花·追梦师大西迁》两首,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衡均老师驾驭诗词格律的功夫,更浓缩了师大80年的办学起源和办学历程,再现了一代代师大人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守教育强国的初心和使命。

《蝶恋花.追梦师大西迁》

衡均2019.7.15夜于城固

其一

暖语轻声说学府,外辱促成,烽火西迁路。临大西安足难驻,巴山秦岭通幽处。

阜地得天钟城固,文庙铭心,魂系棠梨树。校训公诚与勤朴,铎声响彻千山谷。

其二

运降金城沾雨露,重设杏坛,情系安宁堡。共济时艰修园圃,黄河可证酸甜苦。

正道明德清流赋,莺语书声,行旨合圆术。桃李春风从此沐,初心不改写新谱。

  伴着细雨,716日,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了城固县博物馆,走进这承载了深厚历史的博物馆中,联大时期对张骞墓道的考古成果仍然在此散发文明的光辉,而透过博物馆中泛黄的旧照片,联大时期“公诚勤朴”的校训、各学院办学的执着和坚守,越过岁月长河,感染着每位造访的师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作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之源,开创了我国西北的文科、社科、农科、工科、医科等,催生了我国西北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而同时,“实业拯民穷”,西北联大师生治学不忘实干,他们也为这原本落后陈旧的土地上带来了现代文明,以启发民智、培养有文化的新国民为己任,积极开展禁烟、扫盲活动,改善文化设施……通过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北平师大奉令迁陕以来,颠沛转徙,除大部分教授与一部分学生随校西来,其余学校一切图书设备、校舍校具均遗落故郡,物质基础一扫而空,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又在祖国大西北初具规模。我们不禁发问:师大的精神与校风究竟是什么?而当年李蒸先生的回答是:“刻苦耐劳、诚笃朴实、埋头苦干、不尚宣传。”

 在博物馆记载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歌的曲谱照片前,“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中来自音乐学院的朱东生老师,现场为大家激情献唱了当时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校歌,“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透过朱老师的歌声和黑白照片,我们重温了那段师范学院最初设立时的“城固时期”:西安临大到汉中城固改校名为西北联大后不久,教育部令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筹设师范科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独立办学的历史就此展开,歌声再度响起,仿佛那时风华正茂的师大人唱着校歌,带着建设西北的豪迈与热情正在向我们招手,相约、相承,“师资树人表”,今日,我们再唱起“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鲜花朵朵,绿树行行……”,好像也在呼应着先辈们:昔日师大之精神,将因此而永远地枝开叶散、生生不息,在师大同仁必有吾道西行之感!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的步伐继续向前,当天下午抵达西安,留宿西北大学。

717日,寻访团的师生们一起参观了西北大学博物馆、西北联大校训石碑、西北大学大礼堂等地,老师们在参观中感叹道:“‘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啊,从战区跋涉而来的师生前辈们真正做到了,而“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体现在师生们身上的那种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学之道,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育英才。我们作为教师要传承西迁精神,就是要传承好这先辈们不畏艰辛、坚持办学的理念。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杰出的人才,这也是我们接好接力棒、为之不断奋斗的前进动力。”

今天的西北大学校园内,矗立着一座碑,铭文是“公诚勤朴”,这也是当年西北联合大学的校训。“公诚勤朴”,是西北的性格,是黄土的品质,追求的是无华的伸展,内在的安详。

西北联大5所子校的主体,永久地留在了大西北,推动了西北高等教育的生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地区的教育面貌,为日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其他内迁高校所未有的,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堪称奇迹。

寻访团的张恒老师感慨道,提起中国教育史上的大迁移,人们每每想到西南联大,而殊不知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同时诞生的同胞兄弟,是一株藤上的两颗瓜,他们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两所大学的故事同样精彩。

之后,“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寻访团开始从西安返兰州,途中经甘肃省庆阳市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使我们每一位师生进一步增进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720日,寻访团一行人去了原平凉师范旧址,西迁过程中这里曾是去兰州的中转站,寻访团的老师同学们在此进行了参观考证,并与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返回兰州的路途上,寻访团师生再次重温了当年李蒸校长率团从城固继续西迁前往兰州的那段历史。19404月,鉴于城固地处偏僻,且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国民政府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西迁至兰州。而后李蒸校长率团由城固翻山越岭到兰州勘察校址,最后确定兰州西郊六公里处,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由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址。就在那战火纷飞、环境恶劣、资金匮缺的情形下,以李蒸为院长的西北师院师生白手起家,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在黄河沙滩上建设出了一所大学校园。

而今天,作为西北联大的后人,我们重走西迁路,重访西迁史,仍能感受到李蒸、徐诵明、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等那一大批知名学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重教之举,精诚所至,北平师大“尊师重教,勤学笃实”的优良校风继续为师生所崇尚,北平师大这所开创我国师范教育之先河的教育薪火在如今的西北师范大学得以继续传承。

暗夜里西北明净的天空被西北联大照亮,教育的火种撒播在广袤的沃野上,生生不息,形成了燎原之势,留在西北,永久地留在西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而在西北联大的身后,是覆盖整个西北高等教育郁郁葱葱的大学之林!

如今的西北师大“百花争妍,斯美其扬”,许多人这样评价:因为有西北师大,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从燕山脚下到陕南山区再到黄河之滨,百年辗转,筚路蓝缕,师道尊严,植根西北,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育人的“接力棒”还在继续传递着。

作为当代师大人,我们更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秉承“西迁精神”的崇高伟大,不忘初心,奋勇前行,让“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并在新时代绽放华彩,重走西迁路,为的是传承好西迁精神的精髓,践行西迁精神的奉献和担当。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我们步履铿锵,足音响亮!